陈晓琴,景宁晓琴畲族民间陈列馆馆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设计与制作的多件畲族工艺品获评全国、省、市级博览会等各类奖项。
耳濡目染,
唤起民族“手工艺梦”
“我的外婆、妈妈都是做刺绣缝纫的,小时候看着普通的布料在她们手里能‘变幻’出各色图案,还能制成衣服、鞋垫等生活用品,觉得很神奇,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受家庭氛围的熏陶,陈晓琴从小就跟着长辈做手工,耳濡目染下,她渐渐爱上了畲族传统民间手工艺。看到喜欢的畲族彩带、绣品都要仔细研究一番,观察它的纹样颜色,学习制作技法。日积月累,陈晓琴开始尝试创作民族风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手工艺品。
她坚持“有新意更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创作理念,设计了《凤之恋》《黑色魅力》《畲族新娘套装首饰》等畲族服饰作品,《九龙闹春银碗》《玉镶凤凰银挂件》《山哈花瓶》等手工艺作品,多件作品在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等全国赛事中荣获金奖。从畲族手工艺爱好者到畲族手工艺“匠人”,陈晓琴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自己所追求的梦想。
匠人匠心,
延续技艺“生命力”
传统手工艺品因为做工繁复难以批量生产,在市场上整体竞争力不足,手工艺人逐渐成为了一个“冷门”职业。看着日渐凋敝的传统技艺,陈晓琴心里五味杂陈,她下定决心要传承更要被“看见”。计划从市场行情较好的“畲族银饰”做起,建立了畲族银饰设计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
银纯度越高质地越软,加工中容易出现变形、划痕等问题,这也是畲族银饰制作的主要难点。为破解这一难题,陈晓琴借助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坚,在银器传统手工艺技法基础上,运用填丝、镂空、镶嵌等方法,打制出了高纯度、低硬度、高亮度的银饰。与此同时,她的工作室定期招收学徒开展培训,已培养出学徒26人,开发出畲族银饰产品200余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9项。
精耕细作,
撑起文化“保护伞”
陈晓琴既是民族工艺品“手工艺人”也是畲族文化“收藏家”。1996年,陈晓琴下乡参与某次民间文化普查,途中发现一些做工精致的旧服饰、旧家具像“垃圾”一般被扔在河边,“看着就很心疼,工艺品要在‘懂它’的人手中才能展现最大的价值。”
从那之后,陈晓琴走遍县内每个乡镇、每个村庄,多次赴莲都、松阳、文成、泰顺等地寻找传统畲族工艺品,并筹建了县内第一家民间博物馆,让畲族传统工艺品在景宁“安家”。但随着藏品不断增加,场地和养护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为此,她成立了畲山凤民族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以企养藏”的路子。目前,她的三个藏馆藏品已达到3万余件,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畲族工艺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深。
原标题:《巾帼创丨陈晓琴:用匠心守护畲族传统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