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feng Wu
武汉大学 建筑学 + 英国邓迪大学 建筑学
GPA:武汉大学 3.84/4,邓迪大学 First Class Honor雅思:6.5,托福:92自我评价:不留遗憾的享受生活每一分钟获奖经历:2023 eVolo摩天大楼竞赛 第一名2024 邓迪大学 专业最佳学生奖2023 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作品展 全国一等奖2022 WASA世界建筑学生大赛 第二名2022 亚洲设计学年奖 (文化与建筑空间) 银奖2022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一等奖2020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和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一等奖所获offer(截至发稿前): AA-ARB/RIBA (Part 2) Course in Architecture (Diploma)UCL-Architecture DesignUCLA-Master of Scienc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 $10000奖学金Edinburgh-March Architecture (Part 2)Edinburgh-MSc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申请时间线:OFFER展示(截至发稿前)
不留遗憾
[关于选择]
“为什么选择出国”是个值得回头思考问题。我为什么放弃保研选择出国呢?是基于共同创伤时期对那三年的恐惧,抑或是世事裹挟下的随波逐流?可能都有,但最主要的想法还是“不留遗憾”。生而为一个人类,一个生物,存在于宇宙中这么珍贵的地球之上,我认为自己不应该被社会机器的陈规和国界形态的壁垒限制住体验世界的步伐。我有很多想要追逐或偶遇的事物,我想有充足的时间迈出更大的步子去探索远方的人文和风景。学业和卷实力是次要的,让自己人生的脚步更精彩是主要的。当我结束自由而梦幻的学生时代,踏入996牢笼的工作循环,我可以坦然的说出“无所谓,我已经见过了诗和远方”,可能就不会再害怕了吧。不留遗憾,这就是我选择留学的意义。
关于梦校,最终放弃了本来冲着英国方向的努力,去了洛杉矶的UCLA。做作品集时本来的梦校是UCL的RIBA Part2,当时纯粹觉得申上这个排名第一的专业能证明自己的设计实力,但因为工作经验不够被拒。后来真正去了英国(本科最后一年交换),才发现UK这地方和我八字不合,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让我感受不到生机与活力,不是我理想的留学生活。
于是意念动摇,遂想申请美国与欧洲方向,无奈作品集已经按照英国的模子做完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就这样投递吧。最后关头和LAC邓总咨询了重新选校,如TUD,NUS和美国的名校,排列了一个新list。最终由于我这个考试废物英语成绩不达标,就与顶尖的TUD和哈佛,麻省等藤校无缘了。美国只有UCLA满足英语语言要求,就去了。
不过说实话,排除世俗的专业排名和学校实力,我最想去的也真的是UCLA。不仅在于洛杉矶的阳光沙滩,舒适气候和丰富的娱乐文化;还在于UCLA这个项目本身其实与UCL的“电影与游戏建筑”专业非常相似。都是跳出传统的建筑学;转向电影,游戏,VR, AI等新领域的视觉探索。我本来就是对各种设计的兴趣都通吃的,也觉得换换口味,跳出传统建筑繁复的工作流,拓展技能树是消遣研究生时光一个很好的方向。By the way,UCLA给了一点奖金,这也让我在LA这年的开销和伦敦基本上一样甚至更便宜些,所以经济上也是比较友好的,不像东海岸的天价。
▲洛杉矶风景
对于设计的看法,其实站在个人角度,我对设计热爱的“初心”,是我喜欢具象思考的这个过程。从建筑到汽车设计,从室内到平面设计,从摄影到编曲;只要是对一个视觉(或听觉)化事物的设计和构思,原则上我都喜欢,并且自小学起就把设计和做音乐当成应试教育之外的消遣。在我的思考方式中,只有在脑中模拟成动态图像,我才能理解对应的事物。故我对代数,政治,商科和代码等抽象逻辑思维一窍不通;但对几何,物理,设计和美术抱有极大的兴趣。
设计必然成为了我高考后唯一类型的志愿,因为能一直活在大脑的舒适区。解决具体的物理空间问题,以及在视觉上挑起人的感官与情绪,就成了我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思考的方向。所以我对设计的认知重点必是偏颇的。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更关心物质环境的“狭隘”设计生,我算是看开了:不想去扯什么宏大的社会学叙事(有也是从功能反推宏大叙事,或作品集应试之要求),建筑学之于我就是在限定条件内最大程度地创造功能,空间与形式的享受;是精神在物欲层面的表达。解决社会问题?纯属扯淡。先要对身处的物质世界非常敏感,发现身处人居环境的问题;并学会享乐,畅想让日子过得更舒服更酷的方法,就是我这号建筑师的设计模式。
最喜欢的建筑师在大一是扎哈,看得多了就对这些大而空洞的形体无感了;转而喜欢像王澍,托马斯·赫斯维克,卒姆托这样从人文维度和精神情感体验出发,并在从宏观尺度到可触摸的微观尺度都做出独到体验的建筑师。在他们设计的建筑里参观,大到外轮廓,小到一个扶手,我都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在物质层面的表达,舒适而美观,五感都得到了慰藉。
我尤其喜欢赫斯维克这种跨界设计师,从伦敦的双层公交到奥运火炬,从家具到建筑。建筑学界批评他在学术上的浅薄;但我觉得他给世界大众带来的乐趣和情感慰藉,是建筑批评家无法企及的。
▲保守派批判的上海天安千树
▲伦敦双层公交内部空间
在英国时,我曾亲自前往赫斯维克的事务所参加工作坊。他本人衣品一反建筑师的冷酷纯黑(指的就是同样在场的扎哈事务所老板舒马赫),有一点精致的童趣和浪漫。讲话时会做出卓别林般滑稽的肢体动作,特别直率真诚,和我们交谈甚欢。(他事务所傍晚5:30人全下班了,也是个好老板)
▲赫斯维克事务所大门(左图)、赫斯维克给我的签名赠书(右图)
▲Chufeng和赫斯维克的合影(左图)、Chufeng和帕特里克 · 舒马赫的合影(右图)
享乐主义的内核,是失望迷茫的悲观。世界的不稳定性在加剧,社会的就业形势恶劣,以往我们坚信的努力就有铁饭碗,不犯事就有和平的生活;在时代的巨手下显得毫无抵抗之力。正如上世纪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我开始理解他们漠视政治,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做派;那种热爱世界但又无法忽视其中丑恶的心情。我能做的只是做好自己感兴趣的设计这份工作,希望能将自己这份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容易接触到好的人居环境,用空间传递爱、包容与和平的世界观。理想可能会去做一个室内设计师,或开一家自己设计的民宿。去当DJ也可以。
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先尽可能不浪费一分一秒的体验好当下的生活,在被工作招安前享受完可以想到的一切。
尽早决定留学方向
[准备经历]
我这本作品集以“MOTION”为主题,主要探讨建筑的可移动性。在英国方向中算落地的,美国方向中算是挺飘的。说是落地,因为前文也说了我更感兴趣的是空间,功能和形式这种具象的设计;于是每个项目都有具体而确定的建筑空间。在表达上排斥拼贴风这种重意不重形的手法,主要是真实渲染风,再搭配一点酷炫的标识系统。
▲作品集封面说是飘,因为我一开始方向选择的原因,也没有过多的从美式传统建筑学喜欢的那样,贯穿设计的形式逻辑;而且大学没有机会好好学节点构造,对于建构逻辑的基本功比较孱弱。如果能重来一遍,我的作品集会做的更落地,或者更“空间”。
我三个项目都是课设改过来的。上学期间就可以专心弄好设计课,寒暑假专心搞作品集,一个项目一个假期。自我感觉这样安排比较合理,不会睡不到觉,也能学业作品集两不误。每个作品本身也能有半年以上的仔细思考时间。所以大家在课设的时候就要坚持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这样才能继承下来。并且要注意尽早开始。
▲作品集项目图:编年史过山车
大学的摧残并没有让我丧失做设计的热情,作品集创作过程总体比较顺,KEVIN老师能很好互补我的需求,对作品叙事和项目概念上帮助了特别多。困难主要是英语测试。我真的很对考试ptsd,完全不会应试,也发挥不好。如果托福和雅思能高一点,也许选择会更多吧…这个没解决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然后就是临时改申请方向也是很具有挑战的事情,如果可以的话,在大二大三就要想清楚自己要去哪,留给自己充分的对症下药解决时间。难忘我去年冬天坐8小时跨夜大巴去伦敦考托福的窘境,实在是太极限了。
去年在英国刚做完作品集开始准备文书的那阵子,心里压力特别大特别茫然。一方面苏格兰苦寒之地下午3点天黑,天天下雨的气候使人极度emo;另一方面去美国留学的想法迅速萌芽,使我对以往的努力陷入极度怀疑;还同时有申请ddl的临近和邓迪大学课业的双重压力,让我几近崩溃。
▲寒冷的的苏格兰
于是我索性疯狂一把,买了回国的往返机票,闪现中国六天,去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音节(那次有很多欧美DJ来中国演出。这事就很荒谬,英国作为欧美文化中心理应有很多音乐节可以看,但消费市场的萎靡导致英国的欧美艺人音乐节还没中国多)。狂欢的蹦迪治愈了我的emo,在往返飞机上的三十几个小时无网时间也让我静下心来思考了未来的路,并一口气把文书写好了。回英国之后便调整好了状态,紧锣密鼓的执行计划。
▲极限回国参加VAC电音节
作为过来人对学弟学妹的小Tips!!
就两个。一个是尽早想清楚留学的方向,第二个是尽可能将课设与作品集结合。对于前者,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品集付出的心血在方向选择,工作经验,语言成绩等硬指标面前显得毫无意义。
部分项目掠影
[项目介绍]
我的eVolo第一项目:流浪大都市,设计的很详细,自我感觉很无聊,没想到获奖了。
▲eVolo第一项目:流浪大都市
我最喜欢的是我的第一个项目,也是课设改的,就是把武汉大智门老建筑改造成编年史主题过山车的疯狂设计。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将课余兴趣爱好和建筑设计相结合,是一次纯粹的空间探险,并最终做出让自己无比激动的作品。我是一个过山车爱好者(足够小众的圈子),不仅无畏挑战了国内所有最刺激的过山车,还像交通工具迷一样,喜欢系统地研究过山车与轨道背后的元素和工艺。这个项目所做的就是把建筑设计,老建筑改造和过山车设计,用当代建筑的语言Remix起来。感谢武大的老师和Kevin老师的包容,让我把这么疯狂无厘头的方案坚持做出来。项目的过山车轨道并不是一个贴合建筑的样子货,而是经过了自学的专业过山车模拟物理引擎的计算,以确保过山车遵守重力势能与动能守恒,在获得弹射起步的动能后一口气滑行到终点的合理轨道。我还自学了动画软件,成功做出了过山车第一/第三视角动画视频;虽然视频不能放进作品集,但这种真正出于热爱而学习新东西的劲头实在是酣畅淋漓。这里贴一个B站链接,欢迎大家用第一视角体验我设计的建筑过山车视频!
视频请移步:https://b23.tv/T0XuY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