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得知杨虎城被国民党逮捕的消息后,宋绮云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和家人可能也会成为下一个目标。因此,他果断决定将全家迁移到蒲阳村,以避开可能的危险。自此,宋绮云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抗战事业中,忙碌于各项紧张而重要的工作。
然而,1941年9月的某一天,宋绮云突然接到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报上写着:“家有急事,请速回。”他本能地认为家中发生了重大事情,于是立刻请假准备回家。然而,当他急匆匆地赶到蒲阳村时,却被告知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异常。只有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原来,这封电报正是特务为将他引诱回家所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在他回家时实施抓捕。
宋振亚是宋绮云最小的女儿,当时她尚未满四岁,对父亲的记忆也模糊不清。然而,她清楚地记得那天父亲被捕的情景。她回忆道:“那天村里突然来了很多人,整个村子都被包围了。父亲甚至没来得及和母亲说一句话,就被几个特务押上了一辆马车。”
年幼的宋振亚并不懂发生了什么,只记得母亲徐林侠在父亲离开后显得格外焦虑不安。次日,她便匆匆前往西安,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然而,她的努力毫无结果,整整两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
就在她几乎放弃的时候,一个穿着工人服的人找到了宋家,递给了徐林侠一封信。徐林侠惊讶地发现,这封信竟然是丈夫宋绮云亲手写的。信上要求她立刻赶往西安。
徐林侠激动万分,毫无防备地准备启程,却没意识到这也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她为自己的孩子们安排好了生活,并叮嘱他们几天后自己会回来,让他们照顾好自己。然而,谁也没料到,这竟然成为了她和孩子们的最后一面。
因为最小的儿子宋振中只有8个月大,而且家里其他的孩子也年幼,徐林侠只好将儿子带在身边。可惜,当她刚到西安时,就被特务们抓捕并押解到了重庆,关押在军统的秘密监狱——白公馆看守所。
展开全文
令人伤心的是,在白公馆看守所,她与丈夫宋绮云再度重逢。两人见面后悲痛欲绝,相拥而泣。
尽管身陷囹圄,宋绮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革命理想。凭借着自己博学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极具魅力的口才,他很快在监狱中赢得了其他囚犯的喜爱,成为了狱中的知名人物。
当时,宋绮云被关押在白公馆的二楼,他斜对面的房间里,软禁着六个年轻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利用每天的放风时间,宋绮云便以军校同学的身份,邀请这些年轻人一起散步交流。
宋绮云那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坦诚的性格以及流利的语言,很快就吸引了这些年轻人的注意。时间一久,他们渐渐把他当成了大哥。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流,宋绮云逐渐了解了他们入狱的缘由。
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名叫梅含章,他与蒋介石是老乡,曾投奔过陈诚。西安事变发生后,梅含章和另外几位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被派往陆军大学受训。期间,他们组织了一个名为“中国青年军人将校团”的秘密组织,策划通过政变刺杀蒋介石,并力图在事件成功后扶持陈诚上位。
到了1943年,这个组织的规模已扩展到了二三百人,计划在“西安事变”七周年时实施暗杀。然而,在行动即将展开之前,计划暴露,梅含章等人被捕。为了甩开与此事的关系,陈诚特意派人到监狱里告诉他们,千万不要揭露自己的背景。
得知梅含章的经过后,宋绮云深感同情,作为同乡和黄埔军校的学弟,他主动接近梅含章,并从生活上给予他照顾,努力开导他,将革命精神传递给他。
经过多次交流和思想上的启发,梅含章逐渐改变了看法。
1947年,梅含章等人接到家里的信件,得知陈诚正在南京为他们谋划释放。得知他们即将出狱,宋绮云非常高兴。在祝贺他们的同时,他还秘密嘱托梅含章等人,帮自己将一些遗墨带出监狱,表达自己在这六年中的坚定信念。梅含章答应了这个请求。
那一夜,宋绮云给梅含章等六人分别写下了诗篇,其中写给梅含章的是一首长诗。梅含章出狱后,为了保留这些遗墨,他费尽心思,最终将这些诗文藏于棉絮之中,才成功带出了白公馆看守所。
全国解放后,梅含章得知了宋绮云一家三口的牺牲消息,他拿出宋绮云亲自写给他的长诗,泪流满面。
1964年,梅含章在报纸上看到了宋绮云后代撰写的文章,他终于将珍藏了十七年的宋绮云遗墨交还给了后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